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吴冠中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吴冠中

2010-08-10 14:41:33 来源:
A-A+


孙 郁

  我想从文学史的角度谈吴先生对我们当代文化的价值。吴先生是一个画家,同时又是一个作家,他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其实跟文学史上独立的作家、个性化作家的思考非常相似。从“五四”以来,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文白之变,文言文进入白话文以后,我们初期白话文是多样化的,汉语表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出现了。后来汉语的发展渐渐出现了问题,尤其是今天,白话文的魅力在丧失,而且它的多样可能性被各种各样的因素阻挡着。所以现在人们呼唤中国的白话文的内力的喷发。文白之变之后,我们的汉语是不是还能够具有那种传统的,包括“五四”时期,鲁迅时代那时候深远的意象,这其实是近十年来文学史的研究者们不断考虑的问题。我觉得吴先生近些年的探索和文学界的探索很像。其实在美术界也在思考一种表达的维度,如何能够超越我们已有的模式化的表达的极限,穿越这个极限,使艺术的表达具有另外的一种可能。吴先生其实是用美术的实践回答了文学史家在文学界思考的问题。因为汉语写作在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许多危机,我们中青年的作家的写作基本没有文言文的背景,基本是读着外国翻译小说长大的,所以现在对西方东西吸收较多,但是语言本身自身的那种深远性和它的历史感,它的多种多样的维度丧失掉了。这里有一个传统和西方艺术结合的问题。我们博物馆年底要召开莫言的研讨会,讨论当下汉语文学,主要是突破现状问题。小说写作现在面临着个性化的难题。日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大江健三郎认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是莫言。因为莫言这样的作家,提供了东亚人的一种现代意识,表达我们东亚人生活秩序的另外一种可能。但是他们又丧失了鲁迅那一代人传统意象,我们汉唐文化里表现出来的智慧未能深入地继承下来。同时域外文化的个性精神也在一些人那里中断了。


《莎士比亚故里》

《书画缘》

  吴先生的表达方式很有意思,我认为关于“笔墨等于零”的爆炸性的文章,其实跟当年鲁迅废除汉字思路是非常接近的。鲁迅把汉语的魅力基本上吸收到了,他觉得汉语还是有问题,要拉丁化,用拼音来解决语言表达问题。尽管鲁迅观点随着电脑的普及已经受到了挑战,现在认为鲁迅的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但是鲁迅在寻找另外表达可能性的穿越传统僵化模式进入新的精神维度的智慧,这对后人有很大启发性。废除汉字不意味着不用中国话。吴先生虽然说笔墨等于零,他的线条表现的意象,其实容纳了古中国的许多精神,也有现代个性知识分子的东西。他的笔墨没有士大夫气,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民族很多画家笔墨里有士大夫气,这是难以摆脱的旧迹。鲁迅当年参观了几个画家的画展,他没有什么评价,我猜想他就是觉得我们画家身上还保留中国传统文人的惰性,存在不好的一面。如何能在现代表达方式、表达维度里具有个性又不失东方固有的优美的东西,这是近一百年来许多优秀艺术家所思考的问题。我觉得鲁迅和吴冠中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吴先生给文学界另外一个启发是,他的经验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很少重复自己,不断探讨多元书写的可能性,即智慧表达逻辑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比如说他具有强烈的生活挫败感,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在七八十年代画里看到轻灵冲淡和肃静之美,似乎没有受到黑暗痛苦的折磨,他把这些东西深深隐藏在画的背后。他的画面呈现这样艺术的质感,可以说把超越生活的苦难,升华成典雅的美,一种气韵生动的东西。吴先生不愿简单地还原生活,他对人生有着梦一般的猜想,世俗的意象纷纷掉下,而升腾的是迷人的图景。创造别样的世界比摹写现实更为重要。所以这种状态对研究文学史的人来说,有着美学上的意义。我们用文字表达生活,还是用色彩线条表达生活,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基点上。只会一种思维,不能超越传统与现状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吴先生的创作给人的启示是,在艺术的路上,探索是不会完结的,永远有各种无限的可能。绘画史与文学史其实是人的心灵史的另一种表达式。我在吴冠中先生的笔墨里倒是读出了文学史家们期待的精神。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吴冠中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